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督查激励 促进就业——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现将部分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典型经验进行摘登。

陕西:探索创新  精准服务  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局势

新机制激发创业活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需求向导,全面推进“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创业者”的“4+”模式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当年发放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奖补资金7100万元,引导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420个,实行市场化运营,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创业服务,孵化创业实体2.75万个,带动就业25.9万人。举办首届陕西“丝路创星”创业创新大赛,优化创业环境,集聚丝路英才。提升创业贷款便捷性,在创业孵化基地取消贷款户籍限制,统一担保、集中办理,创业贷款从“零售”向“批发”转化;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乡村120个,免除村内人员贷款反担保,降低贷款门槛,全省新增创业担保贷款49.2亿元。

新服务助力青年就业。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加强就业部门与高校协同协作,在8所高校探索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实现政府、市场与高校资源无缝对接。开发“校园招聘会学生身份验证系统”,毕业生可预约获取入场券,增强招聘针对性,全省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438场,服务44.23万人次。强化就业见习作用,将见习单位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实施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政策,评选省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全年组织就业见习2.16万人,发放见习补贴1.5亿元,有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一处登记,全省服务”机制,落实跟踪就业服务,帮扶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6.7万人,当年实现就业比例达92%。

新模式攻坚就业扶贫。坚持就地就近就业主方向,实施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等就业扶贫六项工程,专项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建立新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创新社区工厂一次性岗位补贴、场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举办“鎏金铜蚕杯”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大赛,支持企业和创业人员当年投资建设新社区工厂425个,累计达697个,帮助1.0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建立就业扶贫基地扶贫模式,组织乡镇与当地企业建立定向用工关系,当年认定就业扶贫基地410个,累计1007家,给予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和一次性奖补资金,吸纳贫困劳动力2.1万人。完善公益性岗位扶贫模式,在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开发公益专岗,在贫困村开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共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9.6万人。2018年,全省共计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29.6万人,累计达68.06万人,占全省贫困劳动力的80%。

河南:完善机制  突出精准  全力促进河南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完善政策支持机制。积极落实中央稳就业工作部署,省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市县政府相应制定稳就业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有关职能部门合力出台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支持转移就业脱贫补贴办法、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高校毕业生政府购岗计划、城镇新增就业实名登记统计制度等20余项配套政策,构建形成了河南省新一轮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在资金筹集方面,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就业责任,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外,要求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安排适量就业补助资金。在资金管理方面,推行就业补助资金年度收支计划编报及季度执行情况调度制度,按季调度、半年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并将收支计划纳入资金分配因素,增强计划约束力。在资金分配方面,完善全因素分配法,设定年度重点任务专项分配因素、年度就业目标一般分配因素和收支结余奖罚分配因素,提高分配科学性,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在资金使用方面,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运行监管,确保安全规范使用。全年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达34亿元,连续实现稳步增长,有力保障了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健全服务促进机制。完善政府协调联动机制,省政府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大就业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就业重点工作任务。强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发放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设立100亿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24万人;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积极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建设,统一就业创业业务经办规程和办事流程,实现就业创业服务“五级十同”,建成“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69项就业业务实现全省一网通办。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年共53.02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同比提高2.1%;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18万人;33.86万名失业人员、12.01万名城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省166.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97%实现转移就业,86.5%接受转移就业技能培训。